查看原文
其他

江歌遇害案,让我们反思如何教育一个男孩

2017-11-16 小妹 小妹伴读


“江歌案”开庭在即,一边是失去女儿的母亲,一边是江歌生前朝夕相处的室友、这两位女性的会面引人注目。


事件关注点的另一方,则是行凶的陈世峰。


今年25岁的陈世峰,从厦门华侨大学毕业后,来到日本留学。

 

在老师心中,他是生活艰苦,聪明上进的学生;在好友眼里,他是成绩优秀,内心压抑的男孩。


在最近网上流传的陈世峰毕业时录制的视频中,他看起来并非阴郁凶狠。当时的他,似乎和普通的大男孩无异。他对镜头笑着,说出了“希望明天会更好”的美好愿景。


好友“南侨十五”(化名)在接受媒体采访时回忆,陈世峰几乎没向家里要过钱,自尊心很强,没做过什么出格的事。但“有很多次,他会突然朝着电话那头的人莫名大喊大叫”,半夜经常性的嘶吼令好友觉得他的生活很压抑。


直到一年前,他的双手沾满鲜血,带走了一条无辜的生命。他彻底地毁掉了江歌,还有自己的家庭与人生。

 

是什么让他发生了如此巨大的变化?这可能是一个只有他才能知道的答案。



情杀、性侵、猥亵……众多女孩遇害事故令人心痛,对女孩安全教育的关注也从未间断。一篇叫做《写给女儿:我宁愿你不善良》的文章曾刷爆朋友圈 。


而杀害江歌的陈世峰,谋杀章莹颖的布伦特·克里斯滕森,奸杀李洋洁的塞巴斯蒂安……这些对女孩施以残暴手段的男性更值得我们反思。


曾经在网上看过一位母亲的一段话:“我无数次教育过我的女儿要保护好自己,但你却从来没教育过你儿子不要伤害女生。”


当我们在告诉女孩“不要善良”时,如何“教育男孩”也同样重要。


让他们了解应承担的责任,直面惨痛的后果,而非走上一条不归的歧路。




以“爱”之名,让“恶”滋生


如果身为母亲,对儿子有求必应,甚至允许他的吵闹,顶嘴,和操纵。那么这样的教育方式,就是在告诉这个男孩:你可以无视女人,你可以不尊重她们。

 

如果身为父母,却对他看似“调皮捣蛋”“不懂事”的举措不加以指引,甚至帮忙找寻借口。那么你的儿子就会知道:我能够不择手段地得到我想要的东西,比如一个女人的身体,或者一个无辜者的性命。

 

美国生活教练T-AnnPierce认为:“男孩应该从小被教导自尊和尊重别人。”


这样的教导,是从“不纵容”开始,在生活的每一处里进行实践。

 

“他还小”,“他还是个孩子”“他只是压力太大了需要发泄”“他平时争强好胜惯了”……一个又一个的借口,都是父母以爱之名,为孩子铺设的扭曲道路。


20世纪50年代之后,西方文化逐渐开始对传统失去信赖。越来越多的人转而依赖专家,传统的育儿原则被漠视,因而流行的教育理念“剑走偏锋”。


行为学家华生坚持“不能对孩子表现出亲情”、伍德华特博士认为“容许孩子挑衅,无需父母干涉孩子长大后也会有一副好品行”……


这些“专业”的育儿原则在美国父母中盛行。家庭教育常在严酷管教和放任纵容的两极之间摇摆,导致孩子在无意识中留下性格创伤。


针对这一状况,美国心理学家杜布森博士在《勇于管教》一书中提出了五个原则:


1.培养孩子对父母的尊重;


2.最好的沟通机会通常在管教之后;


3.避免喋喋不休的唠叨;


4.不要让孩子陷入物质享受;


5.在爱与管教中建立平衡。


对男孩一味地忍让溺爱而扎下的苦果,以后可能要用罪恶来偿还。




正 45 33843 45 15287 0 0 1527 0 0:00:22 0:00:10 0:00:12 3074 45 33843 45 15287 0 0 1368 0 0:00:24 0:00:11 0:00:13 2978 45 33843 45 15287 0 0 1256 0 0:00:26 0:00:12 0:00:14 2978 45 33843 45 15287 0 0 1169 0 0:00:28 0:00:13 0:00:15 3034看待两性关系,是男孩教育的重要一环


我们会常常教育女孩“这些地方不可以让别人随便碰”,却很少告诉男孩“不可以随便触碰异性”;我们常常告诫女孩不要轻易谈恋爱,却往往忘记教会男孩如何正确处理分手。


电视剧《我的前半生》中,贺涵和唐晶十年恋爱无果,和唐晶分开后,贺涵依旧祝她好。在唐晶动身去香港前,贺涵给她打电话说:“以后不管任何时候,你想喝酒也好,遇到麻烦需要解决也好,或者是无所事事一起发呆也好,只要你打给我,别说是香港,就算是南极,我也马上飞过去找你。”


同样是被分手,老金一味纠缠,令子君被商场的人指指点点。对于老金这样的反面教材,贺涵教导子君的儿子:“长大以后去追女孩子可以,但绝对不要死缠烂打。”


男人的教养是爱情里的一种保障,在一起时是最好的男友,分开后是最洒脱的前任。


关于两性关系,男孩该懂的还有很多。



很多男孩,甚至对“什么是强奸”根本没有任何概念。


美国北达科他大学的研究人员SarahEdwards和她的团队曾经做过一次调查。她请大学男生填写了两份很相似的调查报告,询问他们是否在别人不知情、不需要承担任何后果的情况下强迫别人和自己发生性行为。


在第一份报告里,Sarah和团队直接使用了“强奸”一词,而第二份报告则避免了这个词的直接出现,用行为描述的方式代替说法。


调查结果令人哑然:超过30%的男性表示在不承担结果的情况下,他们会强迫女性发生性行为。另外有不到15%的男性直接承认会强奸女性。


这样的结果,和性教育的缺失脱不开干系。



Sarah Edwards认为,表示会强奸的男性对女性有更高的敌意,对性的态度更冷酷。但是,那些不清楚何为强奸,却仍然可能动用暴力胁迫女性发生性行为的男大学生们,有着对性别的相同歧视与不尊重。并且,他们并不觉得那是错的。


这也就解释了:为什么那么多强奸犯并不认为自己是犯罪,也有那么多人对女性被害者有着巨大的敌意与恶意。


教一个女孩如何穿衣服“得体保守”之前,请先教会男孩如何学会正确对待“性”。



“你要温柔,但有力量”


在日本的一次网上调查中,年轻女孩子最青睐的男生所具备要素,不是“帅气”,也不是“聪明”、“时尚”,而是“温柔”。


但中国很多父母不会刻意去教育男孩温柔。因为他们觉得,那样教出来的男孩,不够有男子气概,太“娘”。却不知文雅,温柔,甚至精致,这些对于男孩来说,依然有着学习的必要。


文质彬彬,然后君子。谦谦君子,温润如玉。


中国传统的君子,拥有“梅兰竹菊”的高洁贤达,谦和温柔的气质不可或缺。


当我们太过期待男孩硬朗、粗粝、阳刚,甚至期待他们有“支配欲”,却不要求他富有同理心,能够温和待人。


一个家庭的性别观念,对男孩的成长至关重要。如果家中经常出现 “女人就应该乖乖在家带孩子”“男孩子就要有男孩子的样子”之类的话,孩子的性别认同注定会受到影响。


波伏娃在《第二性》中指出:“女人不是生来就形成的,社会使她们变成了女人。”社会建构了符合公众期待的女性形象,也带来了不可避免的刻板成见。


女人如此,男人又何尝不是这样。



美国陶森大学的老师安德鲁·莱纳为《纽约时报》写过一篇关于男孩教育的文章,里面有这样的一段话:


“研究男子气概的迈克尔·基梅尔在他的书《美国的男子气概》中提到‘传统的人文艺术课程被视作将男孩女性化’……虚构文学,尤其是诗歌令他们害怕,因为这些是表露情感的语言,意味着要让女性化的‘软弱’暴露出来。”


我们不能让所谓的“大男子主义教育”变成凸显女性“本该软弱”的工具。


许多研究和分析表示出,“大男子主义”比“温柔”更加危险。


大男子主义者可能更容易感到孤独,因此十分依赖从异性那里得到温情,却不懂得如何去珍惜这份亲密。更有甚者倾向于把女性的友善行为解读为表示性兴趣的信号,从而误解女性,做出性骚扰行为。


在他们心中,那些行为并没有什么不对,反倒是一场令人兴奋的逐猎行动。因此,大男子主义者更有可能实施家庭暴力、性胁迫等可怕的行为。


男女平等已成为人尽皆知的口号。

 

仅仅因为父母无法接受自己的儿子“一点都不爷们儿”,无法接受自由多元的性别角色概念,甚至因为他们与传统的性别观念冲突,就强行将孩子“扳回正轨”。这种不易被发现的“性别歧视型”教育,正在与真正的性别平等背道而驰。

 

这样的教育无法让男孩长成一个男人,而是在养育一头猛兽。



如今,逝者已逝。悲剧酿成后,除了对凶手进行声讨与定罪,思考如何避免同类事件再度发生同样重要。


江歌妈妈在采访中说道,“孩子犯了错误不是去教孩子认识错误,反省错误,而是去包庇。他们是用自己的行为将孩子推入泥潭,走向悬崖。”


愿我们都不要成为把孩子推下悬崖的那个人。


参考资料:

[1]Alex Lim. My Dear Son, This is How to Treat a Woman.GOOD MEN PROJECT.2015-8-9 

[2]澎湃新闻:《生儿子的家庭应从小教育孩子:不要成为强奸犯》.2017-07-25

[3]100教育:《影响孩子一生的教育误区:男孩儿要坚强,女孩儿得温柔》.2017-09-01

[4]新京报书评周刊:《对,我就是不想当男子汉,怎么了?》.2017-06-28

[5]豆瓣Sara Tuan:《江歌母亲:绝望,陈世峰一家人和刘鑫一家人是“绝配”》.2017-11-15

[6]红星新闻:《送陈世峰去日本的老师披露:他行凶后曾对“日本妈妈”交代后事》.2017-11-16


推 荐 阅 读

(点击图片即可阅读全文)



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

文章有问题?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